工作介绍

“中阳政府网”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以“展示政府形象,倾听广大市民心声,进一步推进政府工作的民主科学、公开透明”为宗旨,栏目嘉宾围绕政府工作、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与网民在线交流。为公众提供具有政府权威性的政策解读,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保证合理化建议及时处理与反馈。
散文作家张金厚访谈录
2017-02-14 17:34  中阳政府网

开场短片:

他,20多岁就参加了山西省文艺改革论证会,与全省著名作家一起论证文学,发言轰动全场、响誉三晋。

他,33岁就在中阳县教育局担任要职,成为全县当时最年轻的副局长。

他说当作家,你就必须吃得这份苦,受得这份寂寞,甘得这份宁静,守得这份清贫。他说当作家,必须经常思考,别人吃饭的时候你在思考,别人睡觉的时候你在思考,别人走路的时候你还在思考。

他还说作家必须面对现实,必须敢写现实,对社会有担当,你作为一个作家才有意义。

有人这样评价他,在我们中阳热爱文学、笔耕抒怀的人也许很多,但能像张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文学天地里耕耘人生、开拓创新的人恐怕就不太多了。张老师用他的笔,写人生、写社会,他的文字字字珠玑、美轮美奂。

还有人说,他的文字含金量高,可读性强,是中阳文坛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

他在《人民日报》、《青年文摘》、《北方文学》、《散文世界》、《中国散文家》、《中国报告文学》、《吕梁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余篇。

他的近百篇(副)碑文、楹联刻石于省内外各类建筑物、风景名胜。他的作品先后入选《中国散文大系》、《中华散文精粹》、《当代文学作品选编》、《荣光与梦想》、《大美中华》等十二部文学专著。出版个人专辑《金厚文集》、散文集《风行老山》。

他就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阳县文学协会主席张金厚。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阳政府网为您直播的《在线访谈》栏目,我是主持人彩华,今天做客我们栏目的是我县文学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张金厚老师。张老师您好,你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张老师,2010年,您出版了您的第一本专著《金厚文集》。您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出这本书的?

嘉宾:其实出书是每一个作家的梦,在生活中或者说在工作中有一些所想所思,灵感来了我就把它写下来,多少年就总结了这么多东西,既然写了这么多东西,我就想把它作为一个见证。第一个目的就是把它作为过去创作的一种总结,第二个就是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把前面的创作作为以后创作一个新的起点,然后继续后面的创作。

主持人:据了解《金厚文集》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市、县领导高度重视,县里还专门为您举行了《金厚文集》首发式座谈会,当时是一个什么情况,您能给网友们介绍一下吗?

嘉宾:这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因为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举行那么大的一个首发仪式座谈会。首先是一个小圈子里网友发起的,然后就得到县委宣传部、县委政府以及市里边领导的高度重视,那个时候来了60多人,有市县各级领导。他们那一次对我的创作做了高度评价,那个是我始料未及的,所以说就是那一次参加会议以后,大家对我的肯定更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所以说非常感谢,感谢网友和各位领导对我的支持。

主持人:《金厚文集》出版发行之后,人们的反响很好,之后您还出版了散文集《风行老山》,获得过不少的奖项,张老师,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嘉宾:奖项的话就是有这样几篇散文在全国获得了创作一等奖,你比如《檀树》,它获得了“行走天下·首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一等奖。还有《那一张债单》,它获得了《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奖一等奖。《亲妈?后妈?》获全国首届<中国采风杯>文学金奖,还有那个《四祖思富》也获了一次奖。获奖是一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获了奖的东西放下来才能写出好的东西来。我是这样认识这个东西的。

主持人:为切身感受张老师的创作生活,我们《在线访谈》栏目组在张老师的家中进行了实地采访。让我们通过大屏幕一起看看吧!

实地采访:(张老师家中)

主持人出像:各位网友,这是张老师的书房,这里也是张老师创作的地方,张老师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来自这里,下面咱们一起去了解了解。

主持人:张老师,您好。您对这个地方肯定特别有感情吧?

张老师:您好。是的,因为这是我的书房,所以我的阅读,思考,写作都在这里完成。这几个过程都在这里完成。我每天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所以说我在这里吸收了好多文学营养,然后我又在这里写下作品奉献给社会,所以我对这里是非常有感情的。

主持人:张老师,您的书房里有这么多书,这些书肯定也都是您的最爱,张老师,我特别想知道像您这样的散文作家一般喜欢看什么样的书呢?

张老师:不管是什么样的作家,他绝对不是写什么只看什么,知识对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有丰富的知识,就要看很多种类的书。我这里的书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这里有中外名著,有文学评论,还有晋商文化一类的书,还有陶行知全集,所以我这里的书是应有尽有,我喜欢的我就把它收藏起来。

主持人:那这些书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张老师:书是一个作家的精神食粮,这些书看的多了就丰富了我的知识,我在这些书里吸取了很多营养,作品都是作家智慧的结晶,所以我就用他们的智慧打开我的智慧。再一个就是书可以陶冶每一个作家的性情,所以说这个书既丰富了我的知识,又开拓了我的思路,同时也陶冶了我的性情。

主持人:张老师,您这么热爱文学,当初是怎么喜欢上它的呢?

这个吧说来就长了,因为虽然我是出身于农村,我们家是一个农民家庭,我们家是虽然算不上书香门第,但我们家是一个有文化的家庭,我爷爷是私塾老师,我的父亲在远近也是比较有名的文化人,所以我从小受他们的陶冶,他们的影响。对文学就有了爱好。特别是上小学和初中之后我遇到两位老师,他们的文学素质都比较好一点,他们在上课、平时交谈的时候,无形中给我们灌输了好多文学方面的信息。所以那个时候文学在我心里就影响很深了,上了高中以后,我就偏爱文学了,特别是到了山西师范大学,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创作,写了一些东西,84年的时候,我收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山西省文化厅给我的邀请函,参加山西省文艺改革论证会,通过那次会议我已经把文学的根扎在心里,把文学的东西融化在我的血液中。

演播室:

主持人:张老师,听了您刚才的介绍我们知道您在年轻时候就是一个资深的文学爱好者,并且在当时就小有成绩,你能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吗?

嘉宾:我在汾阳上师范的时候,那个时候可能我的文章是学校广播站广播的最多的,后来就是到了山西师范大学,1984年,山西省文艺改革论证会,那是改革开放以后全省有史以来第一次专门召集作家论证山西的改革,那个时候因为我写过一些东西,很意外的收到山西省给我的请柬,那个时候我20多岁,就和山西省作家一起畅谈文艺改革,那个时候我在会上发表了一遍论文,论山药蛋派的现状、困惑和前景,那篇文章在会上,小组发言,大会发言,但是有一点自己非常底虚,那些跟我一起开会的问我出书了没有,出了几本书了,那个时候我出书的愿望就更强烈了,那一次对我的促动也是很大的。

主持人:张老师,您创作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散文,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为什么会选择散文呢?

嘉宾:这里有一个取舍的过程,我这个人做了什么就要把什么做好,后来我就从政了,负担着全县教育的业务管理工作,我当时就是要把教育搞好,所以当时就放弃了写作,但是偶尔有时间灵感来了也写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写成散文比较好,所以中间一些小的散文的写作给我写散文奠定了一个基础,后来我内退之后你说写啥了,写一部长篇小说吧,我年龄大了,50多岁了,在一般人来说创作的黄金期已经过了,那我写啥了,写诗歌吧,我不太喜欢现在的诗歌,那么我就写散文了,散文有短平快的特点,而且能直抒胸臆,直接能发出自己的感想来,再一个散文可以有担当,散文可以涉及到政治,可以涉及到经济,可以涉及到任何一个领域,你可以担当起来。

主持人:张老师,在我们中阳,写散文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我们总觉得您的散文比较有韵味。能说一下您的散文为什么会如此特别吗?

嘉宾:有两点可能要把握好,一个就是你写的切入点,都是写母亲的散文,你的切入点好,你能写出新意来,这就是你的成功,在切入点上我比别人找的准,第二散文毕竟是一种美文,语言必须美,如果你的语言把握不了,写成一种通讯类的语言,激不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来,那你的散文肯定不会有人读。所以说一是要找准切入点,二是要提炼语言。

主持人:您的散文切入点好在哪里,张老师您能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吗?

嘉宾:这个就是要用具体的作品来说,我举两个作品,一个就是《亲妈后妈》,刚开始写母亲的时候,我读的是朱德的《我的母亲》,后来大家都写这样的母亲,都写我的母亲勤劳,我的母亲善良,这样的话大家都写的母亲非常好,但是写的好像都是一个母亲,这个时候我就不能这样写了,我要写的比别人的生动,比别人的有看头,就要另退一个角度,我就写我的母亲好像不如母亲的地方,你比如我写我的母亲木讷、我的母亲不会做饭、我的母亲不讲卫生,我的母亲语言少,很少有朋友,这些看起来都是母亲不好的地方,但是从这些缺点中提炼她的优点,有一种明贬暗褒,看似写母亲不好,其实是在写母亲的好,你比如写母亲对我的态度,她对继父的儿子都比对我好,我对母亲产生了很多的怨恨,怨恨恰恰衬托了母亲的伟大,她能对比人的儿子比对自己的儿子好,她内心有一种煎熬。再举一个例子,你比如《那一张债单》,这一篇文章写的是我的爷爷,我的爷爷是一个非常高傲的人,因为在村里是一个有文化的,在村里是族长,这样的爷爷,他跟我讲过他最反对借钱,他把借钱看做非常耻辱的事情,但是就是为了我,他偷偷的出去借过钱,在我病得要死的时候,他可以跪下来求别人借给他十支青霉素,爷爷死后,债单给了我。爷爷那样一个高贵的头颅,能够为了我跟人家下跪,这个爷爷是个什么样的爷爷,是值得我铭记一生的爷爷,通过这些表现爷爷对我的爱,把我爷爷放在一个债单上,让这个债单表现出来,前后连接起来,这也是比较独特的。

主持人:除了切入点好,您的语言也是非常优美的,你比如您的散文《听夜》中这样写到:细细地品味黑夜,黑夜神奇的难以名状,它轻轻地,不知不觉地在你脸上一抹,你的视觉就变成了听觉,听觉就成了视觉。黑夜的世界便在你的耳朵里热闹起来,要看黑夜最好用耳朵来看。

《山的闲言碎语》中这样写到:人们习惯把山比作母亲,我突然觉得都不像,几次张嘴,别扭,叫不出口,山更像父亲,喊一声父亲,沉甸甸,当当响,只有山才能担当得起,母爱像春风扑面,最适宜睁开眼享受,父爱像秋阳映照,只能闭着眼品味,母爱是溶入心田的氢氧化铁,父爱是注入骨髓中的碳酸钙。

主持人:张老师,我们读小学、初中的时候,老师经常和我们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您的散文也符合这样的特点吗?

嘉宾:“形散神不散”是陕西一个评论家提出来的,这个论断影响了散文五六十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老师这样说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形散神不散”。这个不能说是不对,但是随着创作理念的变化,大家对这个提出质疑,认为他说的那个只适应于阳朔那一代,我写散文从来不遵循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随意来。好的作家就是自己内心的冲动,涌现出来的东西。内心冲动就是一种表达方式。

主持人:张老师,那您下一步有什么样的创作打算?

嘉宾:我现在出了三本书了,第一本是《金厚文集》、第二本是散文集《风行老山》,第三本是人物传记《岐黄人生》,我的第四本书也已经写了20多万字。我以前的写作是一种回归性的写作,都写了过去,写了爷爷,写了奶奶,写村里的的每一个人,写村里的每一条街道。我把我的灵魂放在故乡的土地上,寄托我的灵魂,但是这样一种寄托来写一些作品,只能写一些怀旧的,写不出社会担当的,当下的和以后的,所以我想从现在开始我已经有这种意识,已经做了这种创作准备,就是拓开以前的写作思路,自己解放自己,从故乡的土地走出来,写一些有社会担当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反映人的人性的,反映社会改革变革给社会带来的困惑的东西,你比如写城镇化的问题,我下一步要在这个方面想一下,城镇化究竟是什么,城镇化给人带来的困惑如何解决,只有写这些东西,这就是社会的担当,没有时代担当,你就是一个写支架,你的作品永远流传不下去,你捅不到一些敏感问题的痛处来,激不出它的东西来,你不算是一个好的作家,所以好的作家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社会观察家,我想当一个有担当的作家,所以我准备在创作的思维和路子上变一下,脱离以前的怀旧。

主持人:张老师,据我们了解,现在一些作家写出来的作品都比较的浮躁,作为文学界的一员,您能谈一下中国文学的现状吗?

嘉宾:中国的文学现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是创作的黄金期,还有一种认为文学创作很不景气的时候,我倾向于第二种,现在有担当的作家很少,如果把你放在城市的水泥格里,你杜撰社会,杜撰生活怎么能写出好的作品来,怎么能写出贴近生活,揭示社会本质的东西来。现在的作家贴不近农村、贴不近农民、贴不近实际,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很浮躁。所以我说中国的文学现在是一个泡沫,这是中国的体制导致的。我认为中国体制内没有好的文学,我不看好现在的文学现状,但是我很看好现在民间的一些作家,我认为真正的大家在民间,真正的精品在民间。

主持人:张老师,您在散文《不去中南海》这篇文章中这样写到:高密是莫言的景点,我的景点只能是中阳老山。这句话如何理解?

嘉宾:这句话的意思是家乡成就了莫言,莫言成就了家乡,所以他的成长离不开高密。每一个人都有赤子之心,他爱的是高密,我爱的是中阳,高密的红高粱养活了他,中阳的小米饭养活了我,他讴歌他的高密,我赞美我的中阳,我要讴歌中阳,宣传中阳,写中阳的人,写中阳的历史,写中阳的人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个体的就是整体的,我要让全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山西省吕梁山的西部有这样一块土地,它叫中阳,13万中阳人都优秀的,他创造了中国,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知道中阳,看得起中阳,这是作为一个中阳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作为中阳儿女回报中阳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的一种情愫。

主持人:张老师,听了您的一番话,我感觉热血沸腾,我很骄傲

我们中阳能有像您这样有担当的作家。希望张老师今后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文集,也祝愿张老师身体健康!好了,今天的节目到此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张老师接受我们的专访。各位网友,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上一条:在线访谈——奇石收藏家张凤鸣
下一条:毕业季——关于大学生就业

Copyright @ 2012-2015中阳人民政府网    版权所有       晋公网安备 14112902000002号       网站标识码:1411290004  

主办单位:中阳县政府网络中心    地址:山西省中阳县新城区          邮箱:sxzyzf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