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首页  中阳概况  新闻纵览  政务公开  在线办事  公众参与  图片中阳  旅游文化  投资中阳 
景点名胜
 国务院信息 
 领导动态 
 政府文件 
 政务信息 
 公示公告 
 人事信息 
 财政信息 
 政府采购 
 重大项目 
 政府办文件 
公示公告 更多>>
关于公开选择土地评估机构的公告
中阳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公开选...
中财发〔2017〕119号关于印发...
中阳县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决...
中阳县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决...
中阳县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决...
中阳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公示...
热点文章
  中共中阳县委组织机构
  中阳县人民政府组织机构
  90后女孩街头卖饼为生计
  枝柯镇
  金罗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暖泉镇
景点名胜
当前位置: 首页>>旅游文化>>景点名胜>>正文

中阳县名史话(图)

时间:2016-07-20 来源:中阳政府网

 

中阳县名沿用“中阳”之名而来。中阳县从最初定名为中阳邑,到后来易名中阳县、平夷县、宁乡县,最终恢复中阳县名,每一个名字都有其特别的缘由。

 中阳县全貌

一、“如日中天”名中阳

盘古开天地的时候,在今中阳县城西廓,南至河神庙,北至宋家沟,这段称作九凤山的坡面上,既耸立着各自独立呈凤凰昂首展翅腾飞状的九处山形,又展现着相互簇拥,组成一凤领八凤、九凤齐冲天的整体山形,至今历历在目。第一凤横空峻拔,其凤凰头直插九霄,其峰顶如日中天;其颈下又一凤;其腹部由南至北依次排列着三凤、四凤、五凤、六凤、七凤、八凤、九凤。

中华民族历来把“九”视为至高无上。呈现九凤山形簇拥一起的整体山形天下少有,很可能唯中阳独尊。“九”字还包含着长久、吉祥如意之意。当中阳的先民们发现此地为一组九凤山形时,便定居于这块风水宝地;当中阳的先民们看出九凤山中最大的凤凰山峰顶呈现如日中天的壮丽景观时,一种命名此地为“中阳”的激情与灵感,明智的创意,油然而生。如日中天,何以比之。

二、赵国始建中阳邑

中阳远在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殷代(约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已有人居;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属晋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时即有陶器制作使用;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时砖瓦已用于建筑,铸有“中阳”字样的布币已在民间流通。上述表明,到了战国时期的中阳,疆域之辽阔,各项事业之发达,已经非同小可。

公元前403年,战国群雄中的韩、赵、魏三国分晋,赵国所分疆域为平阳(今临汾)以北,中阳开始归属赵国。由于中阳地名伟大,加之中阳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优越的地形,在此建立城邑便成为赵国的如意之策,中阳邑随之幸运而生。

赵国建立中阳邑后,中阳邑之疆域迅速扩张。据史料记载,“古者封国,大者不过百里,次七十、五十里”,而赵国时期的中阳邑,“方隅四百里,较古大国犹多数圻”。

三、秦代改置中阳县

中阳这块风水宝地,自古就被世人所迷恋。周威烈王四年(前422)至周慎靓王五年(前316),魏、赵、秦三国在中阳境内争战百余年。其间,赵国于公元前403年首先确立了其在中阳的霸主地位,并始建中阳邑;秦于公元前316年打败赵国,占领了中阳邑,尔后便将中阳邑改置为中阳县(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确定,中阳县为秦代所置,属太原郡。马先生关于中阳县设置时间的界定,比原县志的记载至少提前了一个朝代)。

汉高帝六年(前201)封韩王信于晋阳,中阳县归属韩国。西汉元朔四年(前125),组建西河郡,中阳县划归西河郡,直到东汉末期。

四、全民奋起平夷寇

旧中国,民族战争时有发生。自汉代以来,以匈奴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屡屡进犯中阳,致使中阳战事频生,百姓逃亡。中阳县城南20公里处有一个称作“没胡台”的山岗,历史上曾是中阳人躲避胡寇的地方。

东汉(25—220)时起,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在汉政权安置下逐步内迁。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又进行了民族大迁徙,将南匈奴五部安置入今山西中西部地区。随后,中阳战事更加频繁,广大民众流离失所。进而迫使曹魏政权于黄初元年(220)将中阳县治东迁于兹氏境内(今孝义旧城);于黄初二年(221)复置西河郡,将原中阳县地并入离石县。自中阳县治东迁后,原中阳县境一股称作“山胡”的恶势力日益强盛,民间的反抗活动也随之此起彼伏。到了北朝(386—581)时,胡寇的侵扰成为统治者的心腹大患。从北魏政权到北齐、北周政权,先后都对胡寇进行了大规模清剿。在中阳,民间类似“八月十五杀鞑靼”的自发组织行为时有发生;政府还在县西150里处的黄河岸边设有三交戍守口渡,县南50里处设有“平夷关”,县南40里处设有“泉子关”;此外,政府还重设营汛,广建驿铺等。

公元577年,北周政权平息“胡荒”,统一北方。为了纪念抗胡战争的胜利,北周政权于大象元年(579)特在原中阳县境内分置平夷县、宁乡县(注:平夷县治所、宁乡县治所,现有史料记载分别难以定论其设置何处)。隋(581—618)复置离石郡,大业三年(607),宁乡县并入离石,只置平夷县。

平夷县的设置长达六百余年,也因此而记载了中阳人民几百年来精诚团结,奋力抗敌除寇的光辉历程。

五、广施仁政宁乡县

平夷县经历了数百年的抗争后,除了民族战争减少外,还有了政府广施仁政的社会环境,中阳大地终于有了天下太平的转机。由于“平夷”一词含有民族歧视和敌意之嫌,金明昌元年(1195)改平夷县名为宁乡县名,这也是对宁乡大地的一种寄托和祝福。宁乡县名一直沿用至民国初期。

《宁乡县志》记载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有一位名叫贾迪的新上任知县,上任伊始,对身边人员说,我来之前在都城听说前几年由神池方面来的侵略者,将岚城、石州、宁乡的民众“糅躏甚惨”,我们现在要为广大民众提供消除疲敝,休养生息的生存保障环境。当即便有人提议将县城东城墙延伸至宁乡河畔(今南川河),这样既扩大了城池,又可利用宽阔的河槽作为护城壕沟。贾迪知县则认为,这样做一是占用了很大一片良田,二是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扩城,虽然增大了城廓面积,可容纳更多的兵马,但百姓没有吃的,政府就没有号召力,即使有金城汤池,陈兵百万,也“谓之虚”;如果让全县百姓都有吃的,那么百姓就会忠于政府,牢守各地的堡寨,这样全县就会成为一座巨大的城堡。于是,仅增修了楼堞及窝铺,将原城墙加高了一点,将原护城壕沟挖宽挖深了一点,既未多劳民,又未多伤财。

为了永远铭记贾迪知县执政初始“刑政修明,大举役理,葺我城池,浚渠增堵”,“以仁民为志”,“庸究实惠,省刑薄敛,春补秋助”的这种执政理念及其做法,随后即在县城建造了一座楼,起名为“广惠楼”,“广惠”意即“广仁民之政也”。

明清时期,中阳历任知县的为民之举,史料记载甚多。诸如:大兴水利,广修河堰,挖掘水井,引资灌溉,减赋济民等。此外,明万历时,“山坡地每四亩折合坪地一亩起征”田赋;清康熙时,“以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清乾隆时,“额外课税摊入地粮征收”,等等。

正是由于政府广施仁政,广泛济民,才使宁乡大地保持七百余年的安宁。

六、几经易名还中阳

中阳县自曹魏以来,历经县治东迁,县地并入它县,易名平夷县、宁乡县,斗转星移将近一千七百年后,终于为这方土地寻找回她的文化根。

1914年1月,山西省当局鉴于宁乡县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且与乡宁县极易混淆,加之东迁后的中阳县也早已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废除,遂决定起用历史地名“中阳”,改宁乡县为中阳县。1958年山西省撤小县并大县,于11月10日将中阳县并入离石县,改称中阳镇。由于并大县后带来了管理上的诸多弊端,1959年10月1日又恢复中阳县建置。

从中阳到中阳邑、中阳县、平夷县、宁乡县、中阳县,特别是从设置中阳邑时开始算起的这二千四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此地众多如日中天,灿烂辉煌的事实证明,九凤山下的中阳地灵人杰,是一块少有的极好风水宝地。祝福我们的中阳,永远的中阳,永远如日中天!

(编辑:董莹)

上一条: 傅山访王晤的传说(图)
下一条: 黄土塬(图)
关闭

Copyright @ 2012-2015中阳人民政府网    版权所有       晋公网安备 14112902000002号       网站标识码:1411290004  

主办单位:中阳县政府网络中心    地址:山西省中阳县新城区          邮箱:sxzyzfw@163.com